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
学科始建于1961年,1972年起招收本科生,1989年获内燃机硕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起被评为河南省重点学科并延续至今,2010年获批“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可招收能源动力专业硕士(含动力工程、清洁能源技术与储能技术3个专业领域),2014年开始招收发动机方向(机械工程)博士研究生,2019年首批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现有专任教师61人和其他专职人员11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8人、副高级职称22人,具有博士学位60人,博士生导师13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中原青年拔尖人才2人、中原英才引才计划1人,河南省高层次人才、省杰青、学术技术带头人、教学名师、特聘教授等23人。学科人员的年龄、职称、学缘结构合理,富有创新活力。拥有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共建)、8个省部级学科平台、1个院士工作站、5个省级科研团队、5个省级教学团队;现为中国内燃机学会、中国制冷学会、河南省汽车工程学会理事单位,河南省内燃机学会理事长单位,河南省制冷学会副理事长单位,河南省能源动力和核工程类教指委副主任单位。
该学科依托地域和行业特点,坚持学术理论研究与工程技术创新相结合,深度拓展学科学术优势,逐渐形成了校企融合共生的学科发展路线。围绕“双碳目标”,瞄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解决能源动力领域中节能与环保重要科学问题,形成四个较为成熟的学科方向:动力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能源环境工程,学科整体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在国内同学科中处于先进行列,部分学术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有力助推学校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5‰。学科在大功率柴油机、先进制冷循环、固废资源化、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及电池管理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已转化注入企业系列产品的研发生产中,如中国一拖非道路型大功率柴油机、宇通新能源客车、凯雪冷链等,累积新增产值近千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研奖励40项。
本学科科研经费充足,近5年来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年均142项,学科培养的研究生有85%以上参与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每年资助50%的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赴境外开展项目合作,近15%的研究生获评校级以上优秀硕士论文。
学校、学院制订有完善的研究生培养、学位、质量控制、导师遴选和管理等文件。学科学位点设置有完备的培养方案,研究生第一志愿报录比3:1,奖、助学金体系完整,覆盖率达100%。近五年,毕业研究生有15.94%选择攻读博士学位,58.7%进入大型国企或行业龙头企业,毕业3-5年后迅速成长为企业骨干。
经多年的学科建设与发展,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在学科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培养环境与条件等方面持续优化,已成长为省内一流,国内先进的学科高地。